作为硬科技企业聚集地和注册制改革试验田的科创板,开市3周年为科创属性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,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注入了强大资本动能。
目前,科创板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在服务国家战略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,正在从试验田走向新高地。
统计显示,从科创板开市时的首批25家企业,到现如今400多家企业的上市公司,其上市基本离不开私募股权(PE)及创业投资机构(VC)的资金等支持。
其中,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中,有23家企业得到了私募基金的投资,私募基金在投产品共231只,为23家科创企业提供资本金约128亿元。
截至2021年底,85.9%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和64.1%的创业板上市企业获得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的支持,累计投资本金达到1642亿元。
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曾公开表示,创投机构培育了多家硬科技企业,这些企业是科创板重要的源头活水,同时,科创板推出便于创投机构退出,缩短风险投资循环周期,促使更多风险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。
而在促进资本和产业有效对接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的PE/VC机构,除了帮助解决科创企业上市前资金来源问题,还在投后管理方面为企业带来专业增值服务,为优质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持,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为此,
全面注册制要强化退市
21世纪:科创板开市满3周年,你对这3年的发展有何评价?
彭志强:盛景嘉成母基金和直投基金收获了33家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,作为科创板的受益者,创投行业特别感谢国家2019年7月推出科创板,可谓“及时雨”。科创板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历史进程中,具有重大意义。
第一,科创板打响了中国大陆资本市场“注册制”的第一枪,3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由首批25家扩容至445家,科创板为加快科技型企业上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,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,相信科创板未来将取得更大的成功。
2022年6月底,美股的“巴菲特指标”(资本市场市值与GDP的比值),约为155%,同期A股“巴菲特指标”约为72.7%。考虑中国GDP未来10年的持续增长,即使资本市场对GDP比值仅按100%计算,A股资本市场仍有约100万亿人民币左右的增量空间,达到约180万亿人民币整体市值规模。
伴随着以科创板为代表的注册制全面推开,新经济企业将成为中国新增100万亿市值的主要贡献者和获益者,A股上市公司将实现腾笼换鸟,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升,中国资本市场对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对冲效应将进一步加强,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也将大幅上升,中国金融行业安全性也将大幅提升。
第二,科创板是中国第一个旗帜鲜明全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、战略新兴企业上市的资本市场,为中美大国科技博弈提供了有效支撑。
2021年,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平均约为13%,超过创业板的9.38%、主板的4.10%。如今,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支超过14万人的研发团队,平均每家公司超过330人,占整体员工比例超过30%,“研发驱动型企业”实践探索初步成型。
至今,科创板IPO融资总额累计6418.70亿元,总市值规模达5.67万亿元。2022年上半年,科创板筹资额首次超过主板,大量资金进入了亟需支持的硬核科技实体经济领域,令人振奋。
21世纪:对科创板制度运行有哪些看法和建议?
彭志强:科创板应当为科技企业创造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。
目前,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、生物医药领域企业为主,属于相对狭义的“硬科技”。
科创板可能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上市包容性。
例如,在防止卡脖子的博弈中,素有“牵一发动全身”之称的中国工业软件业其实非常关键。全球CAD软件(计算机辅助设计,让工业设计师在电脑上做图),超过90%的市场被德国西门子、美国PTC、Autodesk和法国达索垄断。
CAE软件(计算机辅助工程,仿真分析验证产品是否合格)市场则是Ansys、Altair和MSC美国公司三分天下;EDA软件(芯片设计)60%以上的市场也被新思科技(Synopsys)、凯登电子(Cadence)和明导(Mentor Graphics)三者瓜分。
如何支持软件和SaaS类公司上市,科创板应积极加大力度。
同时,科技服务业也应得到科创板上市包容性鼓励。硬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,迫切需要人才、知识产权与专利技术、市场推广、商业模式设计、投融资等专业赋能服务。
此外,全球制造业发展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走向服务型制造业。科技服务业可有效提升硬核科技企业的创业成功率,让中国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更快速地发挥更大价值,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产业和关键性支撑环节。
21世纪:对下一步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建议是什么?
彭志强:从数据上看,1991-2000年,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0家,用了10年;2000-2010年,A股上市公司突破2000家,又是10年;2010-2016年,A股上市公司突破3000家,用了6年;2016-2020年,A股上市公司突破4000家,用了4年;2021-2022年,A股上市公司即将突破5000家,仅用了2年。
注册制施行以来,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,中国资本市场的体量、抗风险能力正快速提升。
我个人认为,全面注册制改革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,既要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先进资本市场学习,又要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和特色。
第一,全面注册制要坚决强化退市,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。
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全面注册制的最大挑战是要纾解当前的IPO堰塞湖,减少千家企业IPO排队现象。
观察美股市场的历史退市情况,2017年多伦多大学克雷格·多伊奇教授在《金融经济学》杂志发表的对美国股市退市制度研究文章中的数据显示,从1975年至2012年的38年间,美国三大股市(NYSE、NASDAQ、AMEX)IPO总计为15922家,退市总计为17303家(含并购及主动退市).
也就是说,这38年间,美股年均IPO公司数为419家,年均退市公司数为455家,退市公司数量大于IPO公司数。
最近10年来,美国股市新上市企业和退市企业数量基本平衡,因此,美国不存在上市排队堰塞湖现象,企业上市、退市都非常市场化,简单、高效。
除强监管强制退市外,美股每年有许多衰退期企业也因估值低迷而选择主动退市,实现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新陈代谢。
因此,中国A股亦应逐步形成:全面注册制、企业上市与退市通道同样顺畅、上市与退市企业大致平衡的正向循环。
第二,抖客网,要强化企业对IPO圈钱的制约。
美股注册制有如下特征:其一,集体诉讼机制普遍,二级市场投资人集体诉讼让上市公司造假成本高昂;其二,适当引入做空机构,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额外监督力量;其三,违法违规的惩罚措施十分有力严格,一旦发生丑闻,不仅公司要被巨额追索,相关中介机构也面临严厉惩罚。
对此,A股全面注册制亦可参考,可有效劝退抱有不良动机企业的IPO圈钱冲动,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合理利益,让全面注册制可顺畅推行。
中国本土是科技投资主战场
21世纪:科创板和注册制给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机构带来哪些影响?
原标题:【盛景嘉成母基金创始人彭志强:科创板和注册制确立中国创投行业“两少一多”“两头在内”趋势】 内容摘要:作为硬科技企业聚集地和注册制 改革 试验田的 科创板 ,开市3周年为科创属性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 平台 ,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注入了强大资本动能。 目前,科创板上市公司高度集中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zmt/114372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